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热点 > 中国智能马桶“缺芯”吗?

中国智能马桶“缺芯”吗?

来源:中洁网    作者:佚名    人气:1570    发布时间:2018-05-03    

                             一纸禁令,一片哀鸿。

        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激活拒绝令,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销售一切产品,时间长达7年,禁令立即生效。作为全球第四大通讯运营商的中兴,仿佛被掐住了命运的咽喉。
 


 

       舆论压力、骚动、创始人出山“救火”的消息层出不穷,事件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中国制造敲响了警钟:中国还有多少个行业,会因核心部件的制造缺失,而成为刀俎上的鱼肉?在方兴未艾的智能马桶领域,主板芯片的产业格局又是如何的?我们“缺芯”吗?

       步入快车道的智能马桶

       智能马桶在中国的诞生已有20余年,但在近3-4年才“成行成市”。

       1995年,维卫金建国先生率先在国内开发出第一台智能便盖,其核心芯片选择从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进口,这一现状维持到现在。

       另一家代表性企业是星星便洁宝。1998年,星星集团董事长及总裁叶仙玉到日本旅游,无意中体验到日本的智能马桶,坚信这一定会在中国普及,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星星便洁宝应运而生。那些年,中国智能马桶尚未起步,要寻找合适的配件已属不易,进口芯片自然成为第一选择。时至今日,尽管主板由国内组装生产,但是便洁宝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如芯片等采用国际进口。
 


 

       在智能马桶领域,所用到的集成芯片基本分为几大类:电源芯片、单片机、功率器件、逻辑电路、通讯芯片等。单以微控制单元(MCU)来讲,智能马桶使用的规格也比较多。

       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对品质的把控,给人以“出品精良”的固有印象,而国内起步较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事实上,智能马桶真正走进公众视野,是在2015年的春天。

       当年吴晓波《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唤醒了中国群体对智能卫浴的关注,忽如一夜春风来,智能马桶成为卫浴品牌必争之地,为尽快攻城略地,各大卫浴品牌或并购合作,或共同开发,或委托专业厂家生产。

       幸福来得太突然,一方面,沉淀多年的智能卫浴研究者终于扬眉吐气;另一方面,由于普遍因缺乏产业链基础和技术积累,在产业爆发式增长时措手不及,为追求质量稳定性,毅然选择了进口核心芯片。
 

       厂家:我为什么选择进口芯片

       在智能马桶芯片市场中,日本和欧美位列第一梯队,而韩国和台湾属于第二梯队,大陆生产暂列第三梯队。就跟家电行业一样,目前核心芯片大部分源于进口。

       为什么厂家普遍不选择国产芯片?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品质与价格。

       强强联合历来都是经营的准则,在智能卫浴厂家眼中,进口芯片更具有竞争力。
 


 

       恒洁卫浴在智能马桶领域有着不俗的表现,“双Q系列”智能马桶在终端市场打造成为“明星单品”,其智能马桶的主板芯片均来自欧美和日系。恒洁卫浴技术部负责人透露,之所以没有选择国内品牌,主要由于此前国内智能马桶的市场不大,因此主板芯片没有太多选择,对质量稳定性也存在疑虑。

       据维卫公司技术人员也透露,国内智能卫浴芯片的稳定性和性能仍有待提高,技术难关待突破。

       目前,各大卫浴品牌更青睐于进口芯片,九牧卫浴、惠达卫浴、欧路莎卫浴、浪鲸卫浴、特洁尔卫浴、大慧卫浴、因科美等芯片均主要源于进口,浪鲸卫浴的主板芯片来自日本瑞萨、德国英飞凌,美国微星科技等;大慧智能马桶选择了美国芯片,因科美卫浴采用日本松下的控制芯片,看中的是日本智能卫浴电子技术走在世界前沿,乐家智能马桶的电路板则来自宝岛台湾。

       特洁尔卫浴技术负责人表示,进口芯片和国产芯片都有一定的市场,如特洁尔公司,英飞凌芯片,ST芯片,三星芯片,新唐芯片都有,主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选型匹配。

       进口芯片的优势在于性能稳定,价格合理。

      “现在单片机的价格已非常亲民,就马桶的整体成本而言,芯片仅占很小的比重,因此对价格的敏感度并不高。”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外芯片的普遍价格差异在10%-30%之间,价格差距并不大,不作为采购的核心考虑要素。
 

       消费者:论芯片,我们依然青睐“进口”

       让人感到沮丧的是,进口芯片不仅得不到厂家的支持,也缺乏消费者的群众基础。

       在供给侧改革的当下,供给端总是为消费端服务。普通消费者对智能马桶芯片的理解并不深刻,只是在刻板印象中,认为进口产品更有吸引力和质量保障。

     “在价格相差不远的情况下,我会选择进口产品。”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都异口同声地倾向于进口产品。选购智能马桶的消费者,多为对生活品质有更高追求的人群,在合理的范围内,这个群体宁可付出更高成本,也要选择稳定性、舒适度更高的智能产品。摒除“崇洋媚外”的观念作祟,“中国制造”由于各种现象导致品质不稳定,质量参差不齐,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中国制造的整体美誉度。

       4月16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表示,抽查了广东省内8家企业生产的8批次智能马桶盖产品,其中3批次不合格,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37.5%。如此高的不合格率,难怪消费者心存疑虑。而面对中国制造的崛起,消费者需要更多进口配件的“信号”以提高购买信心。
 


 

       国产芯片的急起直追

       事实上,国产芯片公司也在奋力追赶。

       作为资深智能卫浴技术人才,特洁尔公司许海虹见证了国产芯片的成长与发展。他回忆道,当年国产芯片还不是很成熟,芯片厂家如凤毛麟角,基本是国外芯片一统天下,比较知名的像Microchip,Atmel,Motorola等。然而,芯片制程从90纳米发展到现在的几个纳米,总线宽度也从8位发展到32位,国内的厂商也在逐年增多,在某些细分领域也站稳了脚跟,各项性能都有了飞速的超越,稳定性也得到大幅提高,市场应用从最初的玩具类市场,逐渐向家电市场、工控领域、电力供电等各个方向拓展,再也不是吴下阿蒙。
 


 

       智能马桶内部的核心元器件中,功率器件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化,电源芯片的替代方案更是层出不穷,单片机类也有不少替代选择。

       据了解,国产智能产业每年以80%的增长率在发展,相应的产业链技术也将取得突破,欧路莎、维卫、特洁尔等公司已积极与国内芯片厂家沟通接洽。

       检测机构资深专家指出,目前大部分智能马桶的主板已实现国产化,配件也有相应的国标作为依据,中外差别并不大,其中标准的规范起到较大作用,以标准引领产业发展。

       智能控制管路板才是核心

       比起智能马桶的芯片,专业人士更关注智能马桶主控制系统。

       喜尔康智能卫浴董事长吴锡山认为,智能控制管路板的自主研发生产,才是智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确实,业内较为出色的恒洁双Q、九牧I7、G5等智能马桶均选择了自主开发智能控制系统,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此外,由于中国的水质、水压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自主研发的系统更符合国人的实际使用情况。
 


 

       智能卫浴厂家智能控制管路板要做好,需具备两大核心要素,包括设计与制造技术。

       其中设计指的是工业系统设计和软件开发,根据实际功能需求进行系统设计,实现产品“想怎么变化就怎么变化”。

       其次是核心制造技术,需要世界一流的制造装备,以及精密的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体系作为支撑,以保证品质。

       这些方面,中国卫浴企业正不遗余力地付诸努力。2012年喜尔康在韩国工程师的支持帮助下进行智能控制管路板的技术研发,经消化吸收,掌握技术要领,在2014年步入第二阶段——自主研发阶段,2018年开始创新阶段。据吴锡山介绍,日本伊奈智能马桶的人员参观后,也对喜尔康电子制造部分表示认可。因拥有26年生产手机控制板的经验,喜尔康的质量也保持稳定,主控板已经在国内生产8年,从未发生批量事故。
 


 

       自主强国,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全球化产业链分工越来越明细的当下,产业发展越成熟,社会化分工愈明细,随着中国体系进入广泛的国际分工,芯片的生产过往多依赖于进口。

       然而,智能马桶芯片属于民用品,虽有技术难度但并非不可攻克。日前,国家最高领导人就表示,“科技攻关要摒弃幻想靠自己”,在卫浴行业,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如何自主强国、弯道超车值得每一位卫浴人深思。

       恒洁卫浴品牌总监何志渊分析,欧美日在芯片研发及制造上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和规模化优势,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目前的社会化分工体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因此,要打破原有平衡,需我们国人付出更大的决心和努力。

       中国芯片领域弯道超车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是重新构建自有的生态系统,第二种是通过革命性的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如技术革新背景下的AI技术等。

       当然,研发核心部件并非意味着闭关锁国,中国卫浴需要跟优秀的国际同行交流合作,知己知彼,以开放的心态推动技术进步。因此,除了芯片以外,不少智能马桶中的进水阀、电机、座圈加热器等部件也从国际进口。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进。

       目前,智能马桶市场方兴未艾,而芯片技术仍亟待提升。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吸引更多技术力量与专业人才加入行业中,共同设计提升智能产品的质量和内涵,与国内外芯片厂商深度合作,积极开发更多专用集成电路,才能将智能卫浴打造成更具中国DNA的产业。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