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品牌动态 > 唐山卫生陶瓷的百年进化史1914-2018

唐山卫生陶瓷的百年进化史1914-2018

来源:卫浴头条网    作者:佚名    人气:0    发布时间:2018-12-03    

 1914年,在中国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现启新水泥厂),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的一个附属陶瓷厂,后改名为启新磁厂,这便是唐山陶瓷厂的前身,并生产出中国第一件卫生瓷。自我国第一件卫生瓷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卫生陶瓷的革命,唐山成为我国卫生陶瓷工业的摇篮。百年来,唐陶卫浴为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引以自豪。


启新1889水泥博物馆外景

  唐陶卫浴已走过100年的发展历程。风风雨雨,历经坎坷,有过辉煌的荣耀,也有徘徊低谷的沉寂。

  百年基业得益于几代陶瓷人的不断探求和努力,使其薪火相传。如今唐陶卫浴国有企业的大旗依然支撑着唐山卫生陶瓷行业的发展,几经重组整合后的唐山北方瓷都陶瓷集团依然屹立在北方瓷都的大地上,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叱咤风云。

  唐陶卫浴的历史渊源

  唐山是近代迅速崛起的工业城市,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唐山陶瓷生产至今己有600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素有“北方瓷都”之称。

  唐山的瓷器制作始于明朝初年。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有山西、山东等地的移民,在唐山开始制作粗瓷。成祖永乐二年秦氏家族在唐山东窑创办窑厂始名陶成局,以烧制缸盆为业;晚清洋务运动给陶成局带来了商机,开平矿务局开凿矿井所用的缸砖全部由陶成局包制,后又为大沽造船厂生产缸砖和耐火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开始仿造各种细瓷,是一家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陶瓷厂。秦氏家族的陶成局后分离成东陶瓷、老陶成和德盛厂,老陶成于1920年改组为新明瓷厂,1928年生产日用透明加彩白瓷。

  图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德盛窑业厂厂区全景

  “德盛”字号来源与1898年陶成局在天津娘娘宫开设的“德盛缸店”1924年德盛缸店改成德盛窑业厂批发处,1930年秦氏后人秦幼林,在大城山北坡雹神庙旁购地建成德盛窑业厂,最先用电动机取代柴油机,1932年开始生产日用细瓷和卫生瓷,发展成为唐山陶瓷业的首户。

  由陶成局分化出来的老陶成(新明瓷厂)、东陶成和德盛3个厂,由于资金雄厚,经营得法,逐步发展为东西缸窑鼎足而立的三大瓷厂,其资本总额、生产规模、用工人数和产品产量,可占唐山整个陶瓷工业的70%以上。秦氏家族的三个窑厂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实质上代表了唐山整个陶瓷业的产生和发展,也为北方陶瓷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6年,启新洋灰公司唐山工厂总办李希明利用厂内闲土地建立瓷厂生产的陶瓷制品称“洋灰瓷”。1914年开始制作日用瓷、马赛克、卫生器,手工生产出第一件卫生陶瓷,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诞生。1923年从德国引进了陶瓷生产机械设备,成为中国第一家使用电力、进口陶瓷机械设备和先进的注浆生产工艺的陶瓷企业,改变了千百年来手工生产陶瓷的局面,首开中国陶瓷工业化生产的先河。

  图2 上世纪二十年代启新磁厂厂区全景

  图3 启新磁厂诞生中国第一件卫生瓷

  1924年工厂租给德国工程师汉斯·昆德,定名为启新磁厂,同年,首次用石膏模型制造复杂器型产品,称为新法生产。1925年启新磁厂首次使用部分国产原料生产出卫生陶瓷,是唐山工业史上的一个创举,引领了中国的马桶革命,唐山由此成为中国陶瓷工业化的发祥地。 1927年启新磁厂又开始生产彩色瓷砖和内墙瓷砖,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彩色瓷砖并承办出口业务的陶瓷企业。启新磁厂是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企业,并实行西方近代工业的管理方法,为手工作坊式的唐山陶瓷业提供了借鉴。

  图4 启新磁厂1927年彩色图案地砖生产情景

  图5 启新磁厂1927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块彩色图案地砖

  图6 启新磁厂1927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块彩色内墙瓷砖

  唐陶卫浴的辉煌发展

  启新磁厂(启新洋灰公司的一个附属陶瓷厂)是唐山陶瓷厂的前身,1949年启新磁厂归为国有,1955年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玻陶局决定将“启新磁厂”更名为“唐山陶瓷厂”;德盛窑业唐山工厂是唐山市建筑陶瓷厂的前身,1948年12月唐山解放后德盛窑业厂由政府接管,1952年实行了公私合营,改名为河北省唐山市公私合营德盛窑业厂。1962年划归河北省建筑工程厅领导,改名为河北省公私合营德盛陶瓷厂。1966年文革时期更名为唐山市红卫陶瓷厂,为唐山市直属企业。1972年更名为唐山市建筑陶瓷厂。

  1948年12月唐山解放后,人民政府给予了扶植和帮助,使唐山陶瓷生产步入正轨。1956年全市陶瓷工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唐山陶瓷厂作为我国第一家国营建筑卫生陶瓷厂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国家一五到四五期间,国家进行多次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工艺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55年唐陶厂开始接受铁道部专用卫生洁具的订货,成为全国铁路、轮船、舰艇提供专用卫生洁具的唯一厂家。

  唐山市建筑陶瓷厂依靠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从1950年开始到1976年间进行不断的挖潜、革新、改造,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5%,并不断扩展品种结构,1964年开始生产釉面砖,1965年开始生产陶瓷锦砖,1976年开始生产铜活五金配件,成为国内生产品种最全、生产规模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厂家。

  “得胜牌”卫生瓷是德盛窑业厂于1932年注册的商标,1955年卫生陶瓷产品由国家统配出口,唐陶、建陶产品开始使用出口商标英文“VlCTORY”(胜利),1960年由天津轻工业产品进出口分公司注册所有,是天津口岸主要出口商品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胜利牌”卫生洁具和“三环牌”釉面砖大量销往东南亚开始,唐山逐渐成为我国陶瓷重要的出口基地。

  图7 德盛窑业厂1932年注册使用的“得胜牌”商标

  图8 德盛窑业唐山厂上世纪30年代生产的标有“得胜牌”商标的名牌产品缸砖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唐山陶瓷业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英雄的唐山陶瓷厂广大职工,以“山崩地裂何所惧,双手重建新唐山”的英雄气概积极投入抗震复产,工人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开始注活,震后12天出半成品,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努力,于1976年8月29日烧制出第一批“抗震胜利牌”卫生瓷,在全市复产企业名列榜首。

  图9 1976年唐山大地震陶瓷厂损毁情景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唐山陶瓷厂通过科技创新,对卫生陶瓷生产工艺进行了不间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中国卫生陶瓷行业的发展。1952年,改进“控制火焰烧窑法”,经过实践摸索和反复跟踪,形成了“勤添煤、少添煤、煤层薄、通风好、添煤落灰交叉进行”的烧窑经验操作方法,第一个将卫生瓷焙烧工艺实现了“两次烧成改为一次烧成”,烧成时间由112小时缩短为56小时,实现了卫生陶瓷快速烧成;1965年成型工人改革湿坯养护法,由使用线毯、绒布等苫活(湿坯),改用塑料薄膜苫活,此次革新在全国卫生陶瓷行业推广;1966年,研究成功卫生瓷模型注模石膏搅拌机,从此结束了人工搅拌及地上翻动模型的老工艺,这一技术在全国同行业推广;1968年率先试验成功应用了压力管道注浆新工艺;1970年与西北建筑设计院共同研制的国内第一条油烧隔焰隧道窑投入生产;1974年在国内首次采用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调节隧道窑窑温;1974年在国内首创坐便器一次注浆成型新工艺;1978年卫生瓷成型实现“真空回浆”工艺;1979年,试验成功磷锆釉料新配方,投产后使产品的白度达到81.6度,釉料成本显著降低;1983年在国内首创卫生瓷制坯“注浆粘接法”,并研制成功卫生陶瓷微压浇注成型工艺;1986年引进、消化、吸收了德国卫生陶瓷立浇生产线技术,开创了我国卫生陶瓷成型新纪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唐山陶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国家进入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使卫生瓷、建筑瓷供不应求,唐山陶瓷厂、唐山市建筑陶瓷厂生产蒸蒸日上,生产以20%~30%的速度增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唐陶厂、唐建陶厂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全市工业企业中首批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年8月唐山市政府向社会公开招标承包从82年建厂连续亏损5年的唐山市卫生陶瓷厂,经过激烈竞争,唐山市建筑陶瓷厂一举中标,派驻了一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到1987年底一举摘掉了亏损的帽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唐陶厂、建陶厂快速发展的辉煌时期。从国家五五计划开始,唐山陶瓷工业适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装备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唐山陶瓷厂对卫生瓷原料、成型、烧成工序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了德国、英国、意大利先进的成型立浇生产线及低压快排水和中压注浆生产线,并在洗面器、水箱、水槽生产上消耗吸收。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宽断面燃气隧道窑、梭式窑,以及施釉机械手和快速干燥器,实现了窑炉微机自动控制。通过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使企业关键工艺装备达到了国际八九十年代的先进水平,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后劲。到九十年代初卫生瓷产量居全国第一,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技术先进、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陶瓷生产基地。

  唐山陶瓷厂和唐山建筑陶瓷厂作为以生产卫生陶瓷为主的部属、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其生产规模、生产品种占据着全国卫生陶瓷的半壁江山,产品也由内销逐步实现了内外销并举,企业规模及生产力水平开始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逐步纳入了国家计划,成为唐山的创汇大户,开滦煤矿、铁路工厂、启新水泥、华新纺织、唐山电厂、唐山钢厂,加上唐陶厂和建陶厂,号称“唐山八大厂矿”。唐山陶瓷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0 卫生陶瓷微压立浇成型生产线

  在产品研制开发上,唐山陶瓷厂1962年研制成功6201大套高档卫生洁具,这是全国第一家自行设计生产高档成套卫生洁具,供各高级宾馆使用。1972年研制成功大套卫生间配套产品,成为中国第一件打入国际市场的卫生陶瓷配套产品。198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喷射虹吸式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标准产品的水平。1985年研制成功具有先进水平喷射虹吸式配套卫生洁具。1995年研发成功国内第一件6升以下节水坐便器;唐山建陶厂1979年研制成功台式洗面器,填补了国内空白,立即被北京华都宾馆采用。1984年研制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卫生洁具“漩涡虹吸式联体坐便器”,被北京国宾馆采用。 1986年在国内首次研制双水量节水座便器和感应冲水小便器,开创了节水卫浴的先河,从此拉开了我国卫浴产品节水革命的大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唐陶人不断的探索努力,换来了无尚的荣誉。唐陶厂卫浴产品1978年至1987年十年间在国内同行业历届行评行检中一直名列榜首。在全国建筑卫生陶瓷十次质量评比中七次名列第一(其余三次屈居第二)。1978年至1980年全国卫生瓷质量评比连续三年夺魁,在1985年、1986年、1987年全国卫生陶瓷质量评比中第二次获三连冠。1980年“唐陶”牌卫生瓷在全国建材行业第一个获得国家银质奖,1987年“唐陶”牌系列卫生陶瓷荣获全国陶瓷行业唯一质量金奖。为此,唐山市政府两次为唐山陶瓷厂召开了庆功大会;唐陶厂是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最早制定的企业标准被确定为建材行业卫生陶瓷生产标准。1985年卫生陶瓷国家标准通过审定后,这厂在全国率先执行作为内控标准。1986年11月在全国同行业中第一个通过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双采”验收。“唐陶牌”系列卫生洁具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唐陶卫浴企业在国内首家通过ISO9000双认证;1997年荣获国家首批小康住宅示范工程唯一指定产品;1999年企业率先通过美国UPC认证、加拿大CSA认证、韩国KS认证、澳大利亚SAI认证和新加坡PSB认证,产品大批量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012年唐陶卫浴产品荣获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知名品牌和中国十大陶瓷洁具品牌称号,企业荣获中国建材100强荣誉称号。公司是最早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最早制定的企业标准被确定为建材行业卫生陶瓷生产标准。

  图11 卫生陶瓷隧道窑

  长期以来,唐陶的发展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关注和支持,朱德、乔石、万里、谷牧、江泽民、李鹏、朱?基、温家宝、李铁映、田纪云等国家领导人和省市领导先后到唐陶集团公司视察指导工作,给唐陶职工极大地鼓舞,对集团公司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961年,唐山陶瓷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展览,这是唐山陶瓷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亮相,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朱德委员长亲临展会并题词:“充分发挥你们在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有利条件,生产更好更多的生活和工业用瓷,满足内销和出口的需要,成为第二个景德镇”。从这时候开始,“北方瓷都”首次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2003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在第六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上命名唐山为“中国北方瓷都”。

  图12 1961年11月朱德委员长在北京参观唐山陶瓷展

  图13 1961年11月朱德委员长在北京参观唐山陶瓷展题词

  1988年在全国建材行业工作会议期间,当时的李鹏总理接见了时任唐山陶瓷厂党委书记的苏根群同志,并在会上点名要求其汇报“实行厂长负责制”的情况。曾任唐陶厂厂长的余同昌同志,1990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获得了“金球奖”。该厂的卫生瓷注修工石贵玺、热工工程师王锐铭、卫生瓷注修工高国营分别于1956年、1989年和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0年3月,国家建材局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办了“大家办建材”展览,唐山陶瓷厂生产、获全国第一块卫生瓷金牌的“唐陶牌”系列卫生洁具受到了广泛好评。特别是该厂生产的1号连体便器,以其豪华凝重的造型、优越科学的功能、洁净优美的釉面在展览会上“红杏出墙”,受到了万里、陈慕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多年来,唐陶卫浴为国内外陶瓷行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早在上世纪1951年开始,先后有朝鲜、越南、捷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友好国家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前来考察、学习卫生陶瓷生产工艺技术,为咸阳陶瓷厂、北京陶瓷厂、佛山陶瓷集团及唐山中小陶瓷厂家输送过优秀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毫无保留、不惜代价地对丰南黄各庄瓷厂、侉子庄瓷厂、大辛庄瓷厂等乡镇企业进行过扶植,为全国各地卫生陶瓷厂家培训过生产技术人员。如今,在全国各大卫生陶瓷产区随处可见唐陶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精英。可以说,唐陶的百年也是中国陶瓷行业发展的百年。

  但是,唐陶卫浴的发展并非一路顺畅,辉煌和荣誉的背后,也暗藏着因经验不足、市场预期不够以及对品牌的重视不够,导致产品积压和经营被动,使唐陶卫浴进入新时期后遭遇了发展瓶颈。

  由于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唐山市建筑陶瓷厂和唐山陶瓷厂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破产,优质资产搬入唐山丰南陶瓷新园区。

  唐陶卫浴的创新振兴

  1990年12月以唐山陶瓷厂、唐山市建筑陶瓷厂两个厂为核心组建了唐山胜利陶瓷(集团)公司暨胜利陶瓷企业集团。1991年至1997年对唐山市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实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工程,总投资6.12亿元RMB,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1998年6月唐山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和唐山胜利陶瓷(集团)公司实行了强强联合,组建了新的唐山陶瓷集团有限公司(注:1998年5月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唐陶股票上市)。。至此,唐山市国有的、以前分立的、分别生产日用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的两个大公司合并(再注:1956年4月,为了加强对全市陶瓷工业的领导,成立了唐山市陶瓷工业公司。1996年5月在唐山市陶瓷工业公司的基础上,唐山陶瓷集团暨唐山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成为河北省日用陶瓷行业第一家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

  1998年11月,唐山市建筑陶瓷厂卫生瓷分厂从唐山市建筑陶瓷厂剥离,成立唐山德盛陶瓷有限公司。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应运而生,在市场竞争中独立群头、奋力拼搏。

  2004年4月,唐山市决定,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与唐山陶瓷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分离,成立两个市属国有大型陶瓷企业。

  2009年9月,唐山市政府整合唐山市国有陶瓷企业(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唐山陶瓷集团有限公司)的优势资产,在新园区组建了唐山北方瓷都陶瓷集团(注:同年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退市企业名称改为唐山红玫瑰陶瓷制品有限公司),成为一家综合性、国际化的大型陶瓷企业集团,是目前中国陶瓷行业仅有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旗下的卫生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整合了唐山陶瓷厂、唐山德盛陶瓷有限公司、唐山市卫生陶瓷厂的优质资产,传承了百年陶瓷文化底蕴。新园区坐落在丰南沿海工业区。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升级,已打造成为一个厂房设备全新、生产布局合理、工艺流程顺畅,技术水平先进、产品设计一流、产品配套齐全、管理科学规范的新型精品陶瓷企业。新园区从2010年初开始建设,到投产仅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投产4个月就到达了设计能力。目前公司拥有宽断面燃气节能隧道窑3条、梭式窑2条,高压成型线7条,立浇成型线200条,年生产能力260万件,年销售额2亿元。

  图14 唐山北方瓷都陶瓷集团水箱高压成型线

  图15 唐山北方瓷都陶瓷集团卫生陶瓷新生产线窑炉

  唐山北方瓷都陶瓷集团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产品研发能力,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曾研制发明超节水卫生陶瓷等国内外领先的百余项重大技术,拥有众多外观设计和发明专利,是中国重要的精品陶瓷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

  公司产品检测设备齐全,检测手段先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卫浴节水产品的研发,每年都设计开发出数十种新型节水卫生陶瓷,引领着卫浴产品发展的趋势,创造着卫浴工艺技术的奇迹。唐陶卫浴产品传承百年陶瓷的精髓,融入现代艺术的精华,产品设计合理,造型美观新潮,节水静音环保,体现着健康与舒适的时代气息。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唐陶卫浴产品开始全面走向国际市场,产品以过硬的内在质量而赢得了美加、澳洲、欧洲等经销商的赞誉。目前,唐陶卫浴产品80%以上出口,与美国格博、台湾和成、韩国科林多年建立友好合作,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澳洲、意大利、英国、韩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16 公司近年来开发的新产品

  为了不断传承百年唐陶文化,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2012年公司调整营销方式,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注册了“唐陶(TSTC)”新商标,重塑TSTC唐陶卫浴形象;2012年唐陶卫浴以王者归来形象重归国内市场,连续三次参加上海国际卫浴展,受到广大经销商和消费者的赞誉。通过开拓市场,目前已发展到109家经销商,在北京、西安、成都、武汉、福建等大中城市建立了30多家唐陶卫浴专卖店,唐陶卫浴产品开始遍布国内广阔的市场。

  图17 2012年集团公司新设计注册的“新唐陶”商标

  如今新工厂生产设备先进,工艺技术一流。经过不懈努力,企业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管理,实施了以质量求发展的经营策略,同时坚持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产品质量、产品产量连创历史最好水平,企业实现了产能和效益最大化。通过坚持认认真真做质量,踏踏实实做服务,产品深受外商和同行的赞誉,产品订单接连不断,产销两旺。一个厂房设备全新,生产流程合理,工艺布局流畅,企业效益增长的现代化陶瓷园区正在展现给世人。

  弹指一瞬间。唐陶百年的发展历程,历经风雨彩虹,几番磨砺弥新。如今,面对科学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唐陶卫浴将进一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靠科技优化产业结构,依靠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在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品牌意识,注重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打造全新的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品牌基地,争创国际知名品牌,让“中国北方瓷都”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续写新的辉煌,再造百年基业。

责任编辑:佚名